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浙江“织女”培训2000多位贫困女性传承老手艺,云南边境小村靠织麻大变样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1年01月06日 17:39

  中新网云南新闻1月6日电  郑芬兰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个8岁开始学织布的手艺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从一位布依族老人那里获赠了一把木梭,并由此开启了近20年的寻梭之旅。

  多年下来,郑芬兰已经在云南高黎贡山、西藏那曲等地建起了10个手工艺传承村落,培训了2000多位贫困地区妈妈,帮助她们传承老手艺的同时脱贫增收。就在上个月,一群傈僳族妈妈还接到了她带去的百万订单。

图为工坊培训,中间为郑芬兰 摄影:周岗峰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水沟头寨是郑芬兰去的最多的一个地方,这里地处高黎贡山山脉,相隔不远就是缅甸。

  2017年9月13日,郑芬兰一行8人第一次来到这里,走进第一户人家时,75岁的八四妹正带着儿媳三百妞正在院子里织麻,两根毛竹棍支起一个老底子织布机,八四妹光着脚,上面沾着泥巴。

  八四妹带着儿媳在织的,是自己百年之后要用的麻布。按傈僳族的传统,去世的人入土时身上要盖着麻,子孙亦要披麻戴孝。而在早些年,这里家家户户都种麻,种麻、织麻、穿麻是这个民族特有的标志。但由于手艺繁琐,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已无心学习这门老手艺。

图为79岁还在织布的八四妹 摄影:周岗峰

  “老手艺的传承不应该以生命为代价”,抱着这样的信念,那之后,郑芬兰先后带着设计师和产品等团队10多次进入水沟头寨。

  3年来,傈僳族的妈妈们有了自己的织布工坊和独立品牌,当时房顶只有一张塑料布的三百妞家也已经脱贫摘帽,住进了政府为脱贫搬迁群众盖的新楼房。

  玖生妞是工坊里绣花手艺最好的一个,因为支气管扩张,她不得不常年吸氧,每半个月还要去医院做透析。得知寨子里的妈妈们可以靠织布绣花赚钱后,她也让丈夫波加付加入了培训队伍,回来再教给自己。

  手里有了活,玖生妞觉得,日子过的快了很多,不像原来,自己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数日子。

图为玖生妞手上常年留有输液用的留置管 摄影:周岗峰

  12月13日,郑芬兰再一次来到水沟头,这次,她为妈妈们带来了一个总额上百万的订单。妈妈们织的土布将被用在筷子套上,还有新年红包、环保书皮、和学生的校园卡套……

  这是在阿里巴巴魔豆妈妈项目团队牵线下,帮她们促成的最新的一笔订单。2018年,郑芬兰经人引荐参加了由中国红十字会和阿里巴巴公益联合举办的“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大赛”并成功获奖。在项目资助下,郑芬兰加快了寻梭步伐。

  通过魔豆妈妈公益店,乡村妈妈们的手工产品慢慢走向了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直播、大促等新潮的词汇也第一次跟这些偏远地区的妈妈们产生了关联。

图为郑芬兰为不能用银行卡或手机转账的妈妈发工资 摄影:周岗峰

  水沟头之外,与之相隔2000多公里的西藏那曲,很多藏族妈妈们也同样接到了这些最新的生产订单。不同的是,三百妞们织的是麻,这里的藏族妈妈们则更擅长用牛毛织布。

图为那曲牧女联合合作舍里在织布的妈妈 摄影:周岗峰

  一个个小小的工坊像一颗颗种子,让临近消失的老手艺重新生根发芽,也让一个个偏远小村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这些年来,无论在水沟头、那曲还是郑芬兰所在的浙江,都有很多的政府力量、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不断加入,共同为这颗种子灌溉浇水。

  “我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这是郑芬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没有一个手艺人像自己这么幸福。

  郑芬兰从水沟头回来没几天,一条崭新的水泥路铺到了村头,当年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宽带也不通汽车的边境小村已经大变样。“以后进村再也不用村民骑着摩托车下山接了”,郑芬兰说。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