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筑牢稳边固边兴边“红色堡垒”
来源:云南日报 编辑:洪沂 2021年08月30日 09:36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中,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10位老支书,是团结带领乡亲们守好边疆、建好家园的“领路人”,是阿佤人民实现整族脱贫、过上美好生活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他们深知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光辉照边疆”的桥梁和纽带。

  省委历来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2007年,云南在全国最早启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2017年,省委部署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入实施组织强边、开放活边、守土固边、富民兴边、和谐稳边“五边”行动。今年,着眼强边固防工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深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工作的意见》,着力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夯实党在边疆民族地区执政的组织基础。

  通过多年实践,云南探索出一条符合边疆实际、立足守边职责、服务对外开放的党建引领边疆治理新路子,“组织强、边民富、边疆兴、边防固、边关美”的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稳边:建强组织 村寨和谐

  “邻里间,不吵架,互帮互助似一家;讲卫生,爱整洁,环境需要大家护……”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四排山乡石佛洞村,这样的村规民约全村男女老少已经熟记于心,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村庄环境好,社会治安稳,群众干事热情高。

  而在2018年以前,石佛洞村赌博、偷盗、打架等现象突出,村党总支因不敢管、不会管、管不好,被列入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村“两委”班子调整优化后,新班子以党建引领,狠抓社会治理,在村里成立了6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平安建设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组建了6支60人的护村队,开展常态化巡逻,配合派出所参与治安管控……石佛洞村发生了质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彻底好转。

  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我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实践,以党建引领边疆社会治理,各地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组和文明家庭创建,让文明和谐之花开遍村村寨寨。

  凝人心、聚合力,建强基层战斗堡垒。近年来,我省在基层党建上持续发力,实施“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力开展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严”与“实”的要求传导到每个基层支部。我省先后实施了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和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的村干部登上乡村振兴舞台。

  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边疆地区党员干部头脑,加强国防、边防政策教育,广泛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和“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永远跟党走”“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实施“红旗飘飘”“村村寨寨广播响”工程,让党旗国旗飘扬在村村寨寨,党的声音传遍家家户户。

  固边:“红色堡垒”筑牢“钢铁长城”

  夜幕降临,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雪林乡南盼村水库驻防点,8名党员围坐在火塘边开展临时党支部集中学习,老党员杨嘉才给大家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勉励大家以红军精神守牢边境疫情防控线。

  普洱市选派729名强边固防队员奔赴江城、澜沧、孟连、西盟4个边境县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边境各驻防点整合“党政军警民”各方力量成立了109个临时党支部,聚焦“强边固防、抗击疫情”专项任务,集中开展主题党日、过好组织生活,凝聚守边固边的强大合力。

  截至目前,云南边境疫情防控一线已建立临时党支部3851个,覆盖5578个防控卡点、边境段、隔离点;全省边境县(市)普遍构建了“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联防联控网格体系,形成了“村村是堡垒、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工作格局。

  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我省把强边固防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建设,在跨省区、跨州市、跨县市、跨乡镇、跨村寨地区,推行基层党组织双边或多边联建共建机制,探索“轮值书记+联席会议”方式,构建跨地区沟通交流和应急响应机制。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边境3个乡镇联合成立了“国门大党委”,3名边境派出所长进入沿边乡镇党政班子,整合力量,组建强边固防突击队、党员先锋护村队、边境巡逻队等联防队伍,常态化开展巡边固边活动。

  临沧市发挥国门党工委和边境联合党组织作用,采取划段包干负责制,构建乡(镇)统筹领导、党政军警民共同参与包段的边境线防控责任体系,组建边境“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巡逻队,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和严密巡逻。

  我省还在沿边重点区域全面推行“大党(工)委”制,由地方党委牵头,整合相关部门(单位)资源力量,构建国门口岸“党建一体化”格局。同时在口岸服务大厅、窗口和检查站(点)设置党员示范窗口和示范岗,争创“云岭先锋”示范窗口单位;在口岸社区和驻区单位大力推行党员志愿服务,争创“云岭先锋”和谐社区(单位),在边民互市点争创“云岭先锋”和谐贸易市场(点),以党建引领汇聚开放活力。

  兴边:党员干部领跑乡村振兴路

  近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千亩火龙果迎来了丰收,忙于采摘分拣的村民脸上挂满了喜悦。而在推广火龙果新品种的初期,缺乏种植经验的群众不敢尝试,村党员干部就带头种,群众很快跟了上来。打洛镇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盖了冷链厂,收购火龙果统一对外销售,为周边群众增加了就业机会。

  近年来,边疆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团结带领各族群众自强自立拔穷根,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引领各族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为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我省连续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从2020年起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省委组织部每年扶持1000个左右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在边境县(市)开展以“建强基层组织、提升人居环境、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治理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村级“四位一体”项目建设。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边疆地区各级党组织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山市探索出产业带动型、股份合作型、项目联动型、异地开发型等10种集体经济实践模式,全市95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益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临沧市在所有自然村建立“振兴理事会”,把各行各业能人集聚起来,还选派了2291名公职人员担任乡村振兴“自然村长”,选派167名优秀年轻干部组建44支沿边小康村建设工作队,带领群众谋发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下派驻村干部1168名,规划项目497个,实现脱贫摘帽与乡村振兴工作衔接有序、过渡平稳。

  如今,“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在边境一线得到广泛推广,有力推动了边境小康村建设。各地按照“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起了橡胶、茶叶、蔗糖、肉牛等边境特色优势产业;整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以“党支部+劳务输出”模式,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素质,通过劳务输出增加群众收入。

  边境线上,一个个小康村、和谐村、平安村、美丽村正在兴起。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