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红色印记 从清华走出来的洱源之子施滉
来源:云南网 编辑:洪沂 2021年09月02日 09:21

  1900年,施滉出生在洱源县城北门外孝子坊一户白族农家,字动生,小名振宗。因革命的需要,施滉曾化名同天、赵森、赵晋生、老罗、赵大等名字。施滉在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和古今名人事迹开导他,使少年施滉受到有益的家庭熏陶。让他在之后的学习和革命生涯中勤俭不辍,在最为艰苦的环境中能坚强地生存和坚持革命工作。

  1913年夏,施滉到昆明进入云南省军医学校学习。1916年,施滉以名列第一的成绩从军医学校毕业。翌年秋,施滉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取清华学校。清华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的7年间,他勤奋刻苦,善于思考,学习成绩常常名列前茅。学习之余,追求进步思想的施滉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进步书刊,其中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对他影响很大。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清华园内涌现了许多社团和学会。1918年,施滉和同学冀朝鼎、徐永瑛成立了清华园内的第一个进步社团“暑假修业团”,冀朝鼎任团长。为了响应和宣传新文化运动,修业团还出版了《修业杂志》,提倡改革白话文。“暑假修业团”的成立,以及冀朝鼎、施滉等人的活动,标志着清华园的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下,逐步跟上了新时代潮流的步伐。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担忧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施滉,在这场爱国运动中,迸发了强烈的爱国激情,他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里,施滉看到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进一步认清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反动面目。经过革命群众运动的洗礼,更增强了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决心和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坚强信念。

  当时的清华园内,对如何挽救国家危亡、改造社会方面,有各种各样的思想主张,如“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农业救国”等等,施滉等人则针对这些理论和思想,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主张学习孙中山、列宁进行革命斗争的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通过政治途径来改造社会。为了贯彻“政治救国”的主张,施滉等人成为了清华园内进步力量的代表,影响日益扩大,而施滉以卓越的组织才干,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他成为清华园内学生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1923年秋,众望所归,施滉被选为清华学校学生会会长,清华学校的学生工作出现新局面。施滉这时正处于一生中富于理想、勇于创新的黄金时代,他敢想敢说,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改革清华学校教育体制的主张。

  1924年1月,毕业前夕,施滉等人离开北京经天津到上海,转道香港到达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在广州,施滉等人聆听了共产党人瞿秋白等人的演讲,经朋友引见,又在广州亚东酒店拜见了李大钊。初次拜会,李大钊就把几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当作知己,表示了对他们的信赖,使施滉等人深为感动。回到北京后,施滉等人又到李大钊住处求教。

  2月9日,施滉等人到大元帅府拜见孙中山。见到孙中山,施滉等人被这位中国革命先驱者和领袖的神态和风采吸引住了。孙中山和他们的谈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军阀问题、中国革命事业的前途问题、中国的统一问题、人生观问题、中国革命以谁为师的问题、对美国和苏联的认识等等。

  李大钊、孙中山的谆谆教诲,点亮了施滉等人的心灯,坚定了他们为多数人谋幸福的人生观。广州之行,让他们更加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现况和国情,认识了从事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李大钊、孙中山两个中国革命领袖身上,施滉等人也学到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高尚品质。

  1924年秋,施滉、冀朝鼎、梅汝璈来到了美国,进入美国西部最负盛名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旧金山是旅美华侨最为集中的城市,在那里,施滉亲眼看到华侨生活在美国的社会底层,备受歧视,政治上毫无权利和地位,经济上大多数人十分贫困。1925年国内“五卅”运动爆发后,施滉又亲眼看到美国共产党领导美国工人,积极支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反帝爱国斗争。从美国共产党的实际活动中,施滉深感共产党是真正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的,这一切增强了他加入共产党的决心,他积极投入到美国共产党、华侨团体所组织的反帝和支援国内人民斗争的活动中。

  施滉、冀朝鼎、徐永瑛等人积极参加美共组织的各种反帝活动,引起了美国共产党的注意,有意吸收他们参加共产党。1927年3月,施滉和罗静宜毅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此后,徐永瑛、章友江、石佐等也先后参加了美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留美学生中的第一批共产党员。

  施滉等中国留美学生和华侨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先后在美国各地加入共产党以后,为了集中领导,在美国共产党中央的领导帮助下,秘密地设立了中国局。这是在美洲成立的第一个中国人的共产党组织。当时,全世界各国共产党都由共产国际统一领导,因此在美国吸收入党的中国共产党员都参加美国共产党的活动,受美共中央直接领导。中国局在美共中央领导下,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局委员会,施滉任书记,徐永瑛、冀朝鼎等为委员,罗静宜任妇女组织员。以后,在旧金山、纽约、费城、芝加哥、波士顿、维士康逊等中国留美学生和华侨集中的城市都建立了中国局领导下的秘密分局。

  1928年12月,美共中央为了在加拿大和古巴华侨中扩大共产党组织,在与加拿大、古巴的共产党取得联系后,派遣施滉前往这两个国家,在华侨中进行建党工作。同月,施滉到达古巴,他首先对古巴华侨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确定了自己的工作方针,明确了团结对象和斗争目标。在圆满完成了美共交给他的任务后,他离开古巴又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很快在华侨中建立了许多党支部。

  1929年2月19日至21日,施滉主持了在纽约召开的中国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对世界现状、美帝国主义、华侨情况及中国局支部工作作了详尽讨论,还选举施滉、李道煊、骆一伦三人出席美国共产党于1929年3月1日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9年秋天,施滉抵达苏联莫斯科,党组织即派他到少共国际学校(即共青团团校)担任翻译工作。后来又调他到莫斯科近郊的一所青年工人学校当翻译。工作之余,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较为系统地进行了理论学习。在苏联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施滉更加成熟了,这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准备投入到血与火的斗争中去,迎接最严酷的考验。

  1930年秋末,施滉受组织之命,回到了阔别6年的祖国。施滉先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工作,不久又调到中共中央翻译科。他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党的工作中,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通过这项工作,他也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和党中央的路线和方针。

  1931年4月,党派施滉去香港,任海员工会秘书。在施滉到香港工作之前,我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宣传家和政治活动家蔡和森就接受党的派遣,于同年3月从上海到香港,指导广东省委的工作(当时广东省委机关设在香港),施滉到香港后就在蔡和森领导下工作。6月10日,蔡和森去施滉领导的海员工会参加一次紧急会议,被窜往香港的叛徒顾顺章跟踪,施滉等4人与蔡和森同时被捕。蔡和森被捕后,铁骨铮铮,视死如归,最终惨遭杀害。施滉被捕后,被关押在香港监狱,敌人先以花言巧语引诱,继之以惨无人道的酷刑,企图使他屈服。但他坚贞不屈,誓死不低头。由于广东省委和红色济难会的积极营救,以及施滉父亲的奔走,施滉得以保释出狱。

  出狱后,党组织分配施滉到上海做工会工作。在上海工作了几个月后,受党组织安排到北平工作。当时,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撤销了党的北方局,成立了中共顺直省委,又称河北省委。施滉到北平后,于1932年5月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长职务,1933年1月,他担任了河北省委书记。

  这时,国内外的革命斗争形势异常险恶。在严酷的环境中,施滉领导的河北地下省委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这期间,施滉以北平艺专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积极从事革命工作。1933年冬天,施滉和其他13位同志在北平艺专开会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施滉始终坚贞不屈,审讯时他义正词严地大数反动政府罪状,坚决和敌人作斗争。1934年初,恼羞成怒的敌人在南京雨花台杀害了施滉,他壮烈牺牲时,时年34岁。

  远在西半球的美洲华侨,听到施滉为革命捐躯的不幸消息,悲痛不已。美国共产党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施滉纪念日,河北地下省委在施滉牺牲周年时作出决议,纪念施滉烈士英勇牺牲,号召向他学习。

  自1949年北平解放后首个清华校庆日起,一直悬挂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铭刻匾额,纪念的正是施滉。他的铜像屹立在清华大学的校园中,激励着后来者。

  施滉的一生是艰苦革命的一生,坎坷的一生。洱源县人民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施滉,将城里一条宽敞的街道命名为施滉路,他的光荣事迹永远铭记在故乡人民心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