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红军桥”上的藏族木碗世家:装盛“新意”迎来客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陈天宇 2021年09月02日 14:14

  【解说】近日,记者沿着滇藏公路抵达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岗曲河,河上的一座悬索桥已经存在100多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时从桥上经过,人们为它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红军桥。

  【解说】岗曲河边,曾经是鲁茸卓玛和旺堆的家。2013年,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发生地震。他们所在的村庄上桥头村房屋不同程度开裂。在政府的扶持下,整村搬迁到了更宽阔的山谷中,家家住上了新民居,上桥头村改名为“幸福村”。

  【解说】而岗曲河边的旧居,成了鲁茸卓玛木碗制作工坊。每天卓玛都会来到这座小屋。17岁时,鲁茸卓玛进入藏康达家族学习木碗制作,后来与藏康达家族的旺堆相恋成婚。他们共同守望着红军桥,做木碗的手艺已经延续了近40年。

  【解说】木碗是藏族民众从生到死、随身随行的餐具,无论是旅行、转山、过林卡,还是婚嫁,木碗都不离身。因此有“一碗一辈子”的说法。鲁茸卓玛说,制作木碗最重要的步骤是上漆,漆上好后百年不变色。

  【同期】木碗手工艺人 鲁茸卓玛

  那个土漆我制作(木碗)使用的那个是植物漆,植物漆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影响。

  【解说】滇藏公路修通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总有一些游客循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走过红军桥,来体验木碗制作这份古老的手艺,鲁茸卓玛亦乐于展示和传授。

  【同期】木碗手工艺人 鲁茸卓玛

  体验的是(画)我们藏族的藏八宝(图案),有些是藏八宝,有些学生来的他们喜欢的那种,自己喜欢的那种画,有些画动画片里面那些小猫小狗,小娃娃那些就是那种画了。

  【解说】鲁茸卓玛告诉记者,如今,随着中国涉藏州县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出门揣木碗的习惯正逐渐远离藏族民众的生活。而做工精致的木碗则被作为旅游纪念品,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带到世界各地。

  【同期】木碗手工艺人 鲁茸卓玛

  以前是做装酥油的(木碗),现在是又变成全部是首饰盒,装首饰的,装饼干的以前我们装糌粑,现在是装饼干的,装糖果的。

  【解说】自从邂逅这只木碗开始,鲁茸卓玛的命运就被改变了。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追求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也使古老的木碗装盛“新意”,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记者 杜潇潇 缪超 史广林 云南迪庆报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