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香格里拉之普达措:探路幸福“彼岸”的国家公园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刘丽慧 2021年09月22日 10:33

  中新社迪庆9月20日电 题:香格里拉之普达措:探路幸福“彼岸”的国家公园

  中新社记者 缪超

  “普达措”——“碧塔海”的藏语译名,寓意普度众生到达幸福彼岸,进入世外桃源。

  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是中国大陆最早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开展国家公园研究的“试验田”。多年来,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的普达措,探索贫困地区国家公园发展的自养模式,如今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民众生活走上和谐发展的幸福之路。

  中秋假期,前来普达措欣赏湖光山色的游客比平时多了数倍。

  “我们在家门口工作,看护好这片青山绿水,引导游客与自然保持距离。”今年30岁的益西是云南省康旅控股集团普达措旅业分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统筹普达措环卫工作。

  益西出生长大的洛茸村,坐落在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全村36户179人均为藏族。过去,洛茸村村民是农牧民、伐木人、猎人、牵马导游,如今他们以“园民”的身份在家乡生活、工作。“除工资之外,每年可从景区领取人均5000元(人民币,下同)、户均10000元的生态反哺资金。”

  益西出生时,迪庆州发展依靠“木头经济”。洛茸村与其他村庄一样,伐木、捕猎,靠山吃山。“小时候,村民靠着国家救济粮才勉强不饿肚子。”

  随着中国在1998年做出长江上游天然林禁伐、限伐决定,洛茸村村民收入受到影响。2000年左右,迪庆州旅游业兴起,普达措的属都湖、碧塔海两个景点对游客开放。

  益西的父母和村民们将自家的牧马装上马鞍,向旅游业进发。“当时,我不到10岁,但已经牵着马载游客赚钱了,最多一天能赚100元。”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普达措,村民纷纷牵着马匹,载着游客在湿地、草甸、森林里游玩,有些村民还在草地上摆摊卖烧烤、零食和土特产。旅游业虽给村民带来可观收入,却破坏了草甸、污染了湖水、侵扰了森林。

  普达措位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域,是滇西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的国家重点功能区,也是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汇集的区域。

  为遏制住普达措生态环境恶化,兼顾包括洛茸村在内的20多个村民小组的民生。自1996年起,普达措借鉴国外经验,率先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研究,通过10年的探索与实践,2007年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

  之后,村民们纷纷退出烧烤、摆摊、骑马等经营活动,由特许经营的普达措旅业分公司对公园涉及的各村村民按不同标准进行生态资金反哺,探索出一条由政府主导、企业社区共投共建共管共享的路径。

  2016年,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进入中国九个国家公园体制区试点之列。尝试构建较为完备的国家公园制度体系、探索贫困地区国家公园发展的自养模式、形成融合传统生态智慧的内生型国家公园生态管理方式、充实“造血式”的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

  普达措旅业分公司副总经理杨留阳告诉记者,迪庆州在脱贫攻坚之前是深度贫困地区,在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国家财政投入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通过较小范围的资源非消耗性利用实现大范围的有效保护。

  多年来,遵循严格保护、适度利用原则,普达措走出一条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新路径。杨留阳介绍,民生方面,近十年的生态反哺资金达1.5亿元;生态方面,监测表明中甸叶须鱼、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恢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属都湖由Ⅲ类水质提升至Ⅱ类水质,普达措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得到充分保护。(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