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扎根在古茶树王国的茶学教授——访古茶树专家蓝增全教授(2)
来源:西南林业大学 编辑:王旌亚 2022年05月10日 16:04

  “世界茶树原产地古茶树资源展”先后接待专家学者、企业家、学生、茶农等几千人次,并通过云岭大讲堂、世界茶叶图书馆茶学沙龙、“小曼约茶”等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受众人群30余万人次。现在一说到古茶树,很多人会想到西南林业大学在这方面做的工作。

  “古茶树研究要做的事还很多,”蓝教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虽然我面临退休,但是我会继续以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爱好的事业做下去。期望学校配备更多的专职老师,使得团队能够再强大一点,把现在打下的基础发扬光大。另外,就是和各个学院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发展,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带领别的学院研究生,从不同的学科研究古茶树。从我们现在的一点点基础工作开始积累,这样就能把古茶树事业越做越大。”

  30多年来,蓝教授带领团队,持续坚持、广泛开展古茶树资源和茶生态考察,系统地掌握了中国古茶树资源分布格局和面积、株数,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古茶树资源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免费平台,为资源收集、资源保护和民众意识的提高提供帮助。

  他抛却个人得失,将多个科研成果免费运用到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力争实现科技助力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目标。因为古茶树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而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基因库,所以在基础数据积累完善、技术条件达到后,将着重去研究如何保存基因,让古茶树的生态和文化赋能产业的发展。

  学校在古茶树方面的职责与使命并不停留在古茶树研究方面,如何保护古茶树资源、传承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也是重要的课题。

  现在对古树茶的热捧所带来的问题就是,很多古茶树及其群落没有采取科学管护的方法进行妥善保护。那种掠夺式地进行古茶树茶叶的采摘和制作,实际上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操作。为保护古茶树资源,制定国家古茶树标准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大概在2017到2018年左右,蓝教授团队就开始策划制定标准这件事。当时国家林业局每年都有一个新编制和修订标准的目录,但目录里没有古茶树标准。于是蓝教授团队就开始着手申报一事,通过学校方面向国家林业局出具请示,积极报告云南的古茶树资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经过多方解释与沟通,最终第二年国家林业局把古茶树列入制定标准中。经过努力,他于2019年主导编制了《古茶树综合标准》,建立了分类分级的技术体系。对古茶树实施科学管控,是人类与古茶树和谐相处的根本保障,是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条件。目前团队又受省人大和省林草局的委托,协助起草古茶树保护的相关立法草案。

  蓝教授还组织申报并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成立“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联盟成为国内外享誉的古茶树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专门机构,在古茶树保护、茶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茶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也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和”。在传承茶文化方面,蓝教授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觉得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茶饮,中国文化的一种和谐关系就产生了。他说到:“现在我们追溯的根文化,一方面是指追根溯源,另一方面说的是这种文化的核心精神。那么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和’。这个‘和’字与‘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一脉相承。”

  说到茶文化,不得不提茶文明。近几年,蓝教授团队在经过基础数据积累、详细分析推导,得出一个重要观点——澜沧江孕育了茶文明,并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了《澜沧江孕育茶文明》一书。无论是从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角度,这个观点的提出对于云南省乃至全中国的茶文化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蓝教授指着墙上的整幅《古茶树资源分布地图》,说到:“从古茶树的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澜沧江就是世界的古茶树中心,古茶树沿着澜沧江周围密集分布着....。。”讲到茶的起源与传播,蓝教授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把骨子里对茶学专业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热爱的背后,需要做多少基础研究、查阅多少文献,才能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和成果。也或许就是这份认真与执着的科研精神,吸引着学生们对茶研究产生兴趣,也让一代代学生口口传颂。

  从绿叶到金叶

  云南众多产茶县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茶叶既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农民致富增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古茶树资源也是国家重要的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茶树群落是现今世界仅存于云南的以茶为特征树种的生态系统,一但毁损不可再生。因此,蓝教授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产业模式。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扶贫工作,蓝教授也特别乐于参与扶贫。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蓝教授参与了昭通市大关县的扶贫工作。在去那儿扶贫前,他早已听说过大关县产的翠华茶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赛会获二等商标,并曾作过贡茶,十分有名。“去了之后,发现翠华茶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2017年,蓝教授与驻村工作队和村领导一起调研考察了安乐村900余亩的茶园和天星镇茶叶加工厂的情况,并针对二类茶园策划打造“森林茶”和低产茶园提质增效的方案。于是借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美好追求的理念,蓝教授作为技术支持,对荒废的茶资源采取适当的农业管控措施,并进行整理和加工,打出“安乐森林茶”的品牌。这样一来,既保护了森林生态,同时又增加当地百姓的收益,让绿叶变成了金叶。在2018年云南第十届“5·8”饮茶日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之新时代“茶之梦”杯名优茶评选中,大关安乐森林茶(绿茶)获特别金奖。

  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蓝教授带领师生6次到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开展现场宣教指导,对企业基地中的古茶树生长状况,生存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并为企业古树茶产品进行宣传,促进了产品销售量和影响力。在对企业以及昌宁县代表性古茶树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他编制了《昌宁县古茶树管理规范》和《昌宁县古树茶采摘标准》,为古茶树保护与利用提供技术指导,为昌宁县推动古茶树保护与利用发挥积极作用。受指导茶农的古树茶2016年年产干茶710kg,2017年产干茶830kg,2018年产干茶970kg,实现干茶产量逐年稳定增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茶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虽然不能成为‘逆行者’去拯救生命,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技术专长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和茶农手挽手、肩并肩,解茶农之所忧,帮助茶农渡过难关。”蓝教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第一时间组建专家企业联合小组到西双版纳基诺山司土老寨,与茶叶种植户对接,考察古茶山,评村民做出的头春茶,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促进企业与村寨结对子,探讨建立技术市场相结合的帮扶模式,给司土老寨的开春头茶带来市场“春意”。

  30年来,蓝教授持续开展地方服务,包括疫情期间仍未中断,蓝教授团队先后在昭通大关,西双版纳勐海、景洪,大理南涧,保山昌宁,曲靖富源,临沧耿马,普洱澜沧,西藏林芝、湖北英山等20余县市区开展技术服务、扶贫工作,打造“森林茶”,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他们服务过的茶企超过60余家(古茶相关茶企36家),开展技术培训32期,种茶、管茶、制茶相关培训21场受众500余人,帮助600余户建档立卡户脱贫。

  蓝教授团队一直追寻的梦想是:依托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的特色资源禀赋,主打古茶主题,聚焦聚力“科技帮扶、智力帮扶、产业帮扶”,“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擦亮茶叶金字招牌,让一片片绿叶变成一片片‘金叶’,让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的致富梦,谱写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新篇章。

  访谈后,笔者对蓝教授在访谈中讲到的“天下是你们的,世界是你们的,但是古茶树事业是世界的、是大家的。”“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这是代表一个国家呀!”等话语,产生发自内心的感慨。正如他的同事、学生对他的评价一样,蓝教授从自身的心底里表达着对古茶树热爱,从国家乃至世界的大局上践行着对茶文明的探索!

[上一页] [1] [2]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