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云南统战这十年丨我们都是“阿夫甲”——探寻剑川县桑岭村民族团结进步密码
来源:云南网 编辑:王旌亚 2022年08月16日 14:14

  进入桑岭村,先要经过一条古木参天的小道,“桑岭古木”是著名的“剑阳八景”之一。清人何基盛曾有诗《桑岭古木》云:“烟雨增蔽芾,风雨助婆娑;岂是人间物,移根自大罗。”

  桑岭村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千年古村之一,村子依山傍水,古树掩映,风景秀丽。村民目前以白族、回族、汉族为主,彝族、傈僳族、纳西族等8个民族也在此和谐共居。2021年末,人均纯收入达11000元。

桑岭村

  在桑岭村,各民族之间有“打老友”的传统,男性之间叫“阿夫甲”,女性之间叫“阿代之”,这种关系比“结拜”的关系要深一些。一旦确立关系,双方要称呼对方父母为“夫甲爹”“夫甲妈”或“代爹”“代妈”。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要来往,互相送礼,互相慰问,农忙季节也是互相帮忙。

  “有了‘阿夫甲’的关系,没有血缘,但胜似亲人。”《古村桑岭》一书的作者,白族村民杨新旗告诉记者,他的“阿夫甲”是回族村民马元夫。杨新旗说:“我两人同岁,从穿开裆裤时候到现在,同吃、同睡、同玩耍,一起携手长大,互帮互助,亲如兄弟。”

  这样的例子,在桑岭村里比比皆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是对这个在当地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的生动写照。

桑岭村

  在这个传统的基础上,桑岭村形成了延续几百年的“议事”制度,即凡是涉及各族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就由各族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一起,像协调家庭关系一样协调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在桑岭村源远流长。

  新时代,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深入推进,这个传统升华为“党建+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当地把政治引领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了以村委会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村委会服务工作站为依托,挂钩单位和村委会各组织共同参与的互联、互补、互动机制,将党组织有效嵌入社会基层组织,实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与村委会自我管理有效衔接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采访中

  现在,桑岭村各族群众互相离不开,各族房屋住宅插花分布,田地林果相连交错,生产、生活朝夕相处,民族风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村民同说一种话,共护一片林,同饮一潭水,共圆一个梦,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世间松竹梅岁寒三友,桑岭回汉白温暖一家。”这是当地退休教师马正清有感而书的一副对联,成为了桑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生动写照。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