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云南正文

当前位置:中新网云南频道 > 正文
话剧《费孝通的魁阁时代》焕新上演 彰显云南大学育人成效
来源:中新网云南 编辑:王旌亚 2023年12月05日 17:25

  中新网云南新闻12月5日电 12月2日至3日,话剧《费孝通的魁阁时代》在云南大学学生会堂上演。云南大学师生将情景教学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把历史文献搬上舞台,探索“魁阁育人”模式的话剧实践,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武有福 摄
武有福 摄

  该话剧集思政、教育、学术、审美为一体,展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费孝通、许烺光、陶云逵、张之毅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学和社会学学者,齐聚昆明呈贡魁星阁进行学术研究,铸就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期“魁阁时代”的故事。话剧在2018年进行首演,经过数次迭代,这次演出的是第六版。

  该剧定位为民族志文献剧,积极探索学术史与艺术之间的对话。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朱晓阳在谈到创作过程时提到,在阅读费孝通晚年的访谈文献时,这些文本可以与其魁阁时期的文本形成对话,很自然地就变成青年费和老年费两个角色间的对话。它们既是费孝通内心与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也是跨越时空与他人的对话。

  朱晓阳表示,用对话来表达其思想,即通过不同(空间)位置和不同视角的话语交流,思想会显现出在单一视角或单一空间位置的文本中所不具有的“神奇”力量或显示出不可言传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话剧形式可以成为解读学术史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文本的补充。

武有福 摄
武有福 摄

  据悉,本剧是云南大学“课堂革命”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出品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晓斌指出:“从实求知,学术报国,是《魁阁时代》话剧的基本底色,也是‘魁阁育人’模式的核心。”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本剧舞美设计鲁宁介绍,舞美设计遵循这一核心要素,设计了舞台的主题形象“草”,象征了费孝通先生等魁阁学者深爱的“广袤中国大地”, 并带领学生们深入乡间实地考察。另外一个舞台景观则是艺术还原了“魁阁”建筑,剧中师生在这里激烈讨论,诞生了《乡土中国》《云南三村》《车里摆夷之生命环》等理解中国社会的经典作品。

  “该剧通过学生具身演绎魁阁先辈的生命历程,以此激励当下的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将个体的学术研究与中国的时代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话剧制作人李伟华补充说。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出品人何明表示,话剧《魁阁时代》的创排是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新文科建设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是探索高校“大思政”三全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该剧,学院构建了云南大学民族学“五维育人”的模式。另据了解,该剧已经上演多次,得到了云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本剧学术顾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长江特别欣赏话剧中表达的学术传承:“这个剧造成了一个时空、代际、生命的复杂圈层。”

杨钥拍 摄
杨钥拍 摄

  导演杨柳重点提到了话剧对演员和幕后团队的影响。她指出舞台是很好的二课,学生通过舞台表演,加深对学科经典的理解,使经典文献活化,变成自己身体和精神的一部分。舞台实践牵涉到许多人和许多环节,学生在此过程中增强与别人合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这对于他们将来非常有意义,而这正是魁阁精神所倡导的“群我与共”的生动体现。

  青年费孝通的扮演者张原特别感激与《魁阁时代》话剧的相遇,从话剧的核心演员,到《魁阁话剧》全校选修课的助教,他也从理工科保研到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攻读人类学硕士,“更明确地说,通过排演这部话剧,以及阅读魁阁时期的经典著作,在身体上和思想上,我已经成为魁阁人”。

  以《魁阁时代》话剧为突破口,“魁阁育人”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通识课程、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读书会、工作坊、田野专题调查、纪录片拍摄、学术讲座、学术辑刊等教学矩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杨钥拍 摄
杨钥拍 摄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剧院、中央戏剧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省社科院等兄弟院校和校内师生1100余人观看了演出。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华仙,本科生院、校团委、双一流办、学工部和财务处相关领导观看演出并与剧组合影留念。(完)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